(鳳凰新聞網絡電視臺陳登高訊 )5月22日上午,受新密市原工業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賀平、新密市永生中醫院院長:陳河成先生的邀請,冒著刺骨的寒風,中國羲皇文化保護基地主任、鄭州開旸書院院長、熤園河南伏羲山田野基地負責人、熤園研究員王執仲、法治中國警示教育融媒集團黨委書記柳建超一行來到位于鄭州市區毗鄰的新密市白寨鎮光武陳村,進行了田野文化、陳氏宗祠等物質文化、非物質遺產的實地考察和走訪,取得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在考察期間由河南省書協會會員、新密市白寨鎮光武陳村、中醫師陳留義老先生的導游下,他首先介紹了,光武陳的由來:
一、光武陳村的來歷
光武陳是漢劉秀的大將陳俊,隨劉秀東征,夜宿光武店,住光武店東三里的光武陳村(當時叫王家砦)劉秀政權建立后,封王家砦為光武陳,一直延續至今。
二、祠堂文化
在明初洪武元年冬,遷居山白村東咀。到三世祖遷居光武陳,八世祖陳訪在開封獨修城隍廟和創立本族祠堂,后因戰亂遷居光武陳村
三、神廟文化
光武陳村有菩薩堂和龍王洞、馬王廟、關爺廟、土地廟等。但講龍王廟和成語古事。因歷史和社會原因,龍王廟的神像破壞一空,到1994年,由本村陳明奇塑龍王像一尊於龍王洞內,在2008年夏因洪水把龍王爺神像沖走,因菩薩堂對街而建,全村的雨水從街東往西,水大直沖入菩薩堂院內,堂下是龍王洞,所以被沖走了龍王神像。這就應下了,大雨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的諺語,是全村人都知道此事,也是諺語的真實寫照,現在的龍王洞的龍王爺神像是本族二十二世孫,陳現紅所塑。
四、關于光武陳村八大院文化
本族六世祖陳儀所生八子一女在本村建立了八個大院(女的算一門,但沒有院落)后稱八大院。建筑風格基本一樣,都是三進院,東低西高的高樓大廈、雄偉壯觀,因歷史原因,現存遺址有三處可見。為搶修這一文化遺產,由我和本村名人劉群、陳香、陳中舉等人籌資,立了八大院遺址碑以作紀念。
五、搶修陳姓祖上名人墓碑文化
1修七世祖陳邦定的墓。他是內鄉王儀寳,解放后經過歷史洗禮。墳早就不存在了,在2009年暮春,由我籌資、族人參與共同努力下重修陳邦定的墓碑。
2搶修陳日章墓碑:
陳日章是康熙帝的老師、名人。因被盜墓賊盜墓,族人恨之入骨,頂住各種壓力,提高勇氣。我寫了碑文,并在2011年四月初一上午把碑立于原處。我作詩為證:膽略過人智中求,臥薪嘗膽已三秋。
身為當令其中人,族人受辱怎罷休。
一日妙計全盤事,碑立原處戴史留。
3立九門陳邦采的碑:
陳邦采排行老九,省祭官,被奸人所害,滿門抄滅,有個別人外逃不知去處,到2013年有禹州九門后人陳光耀按家譜找到光武陳,對接準而無誤,我寫碑文立碑于原址。
六、古井文化
我村西頂崗有一古井,老年人傳說,此井從本村住人開始就有此井,到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我村最早的文化遺產之一,井水清、味甘甜、從不干枯。在黨的領導下和本村支部的重視下,全村已用上了自來水,井水沒人用了,為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有村支部書記陳曉偉(二十世人)。自出資金建了一座古井亭,保護古井文化,功不可沒,永載村史教育后人。
七、光武陳村的景觀
光武陳是皇親國戚,又是清帝玄燁老師的故鄉,自然文化景觀就有不少,并是遠近聞名的名門望族,地理位置又好,我把名勝古跡以詩的形式提供給大家:
光武陳村十八景觀
十八景觀甚稱奇,祠堂北門世間稀。
滾龍脊頭吞脊獸,慶余兩朝康熙題。
八大府邸皇親宅,望景樓高礙鳥飛。
雙千頃牌祠堂懸,武館花園池觀魚。
賞思橋長景壯觀,景仙湖光比西子。
跑馬場上土飛揚,雍正王子題宗祠。
祠內古柏遮日月,臘月梅花香四溢。
菩薩堂下龍王洞,關爺廟在中街立。
明清官員三十六,時稱人杰載史記。
御前侍衛北門掛,村外森林茂蔽日。
禮儀之邦引游客,祖上有德澤后裔。
經過實地考察,團隊一行共同認為該村文化底蘊深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先人的才華智慧,應我們后人發揚光大,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