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新聞網絡電視臺訊) 鄉創美學是關于“文創重建鄉村”的審美研究。鄉創,是將鄉土資源通過文化創意、科技提升、市場運作轉化為產品的創業活動,兼具文化功能與經濟功能。鄉土資源包括鄉村文化及其載體——鄉村生態、生產和生活。鄉創是新農人、村民和消費者共創共享的過程,具有審美創造與審美接受的交互特征。新農人是指進入鄉村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創客、高校師生、鄉賢、返鄉青年、企業家及社會組織等,他們依靠并帶領村民創新、創業,體現鄉村外部力量與內源性力量、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結合。
鄉創美學是當今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有著鮮明的學科特征和獨特的審美主客體關系。加強鄉創美學研究,推動鄉村文創在美學指導下健康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有助于中國文化產業、旅游業、文化創意與相關行業融合的全局,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和中國美學重建。
當代中國鄉創美學的外延主要包括“文創重建鄉村”的三大類型:鄉村文化產業、旅游業以及相關行業:
第一,鄉村文化產業。這是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的融合。一般來說,審美是超功利、超實用的,與市場、產業、消費無關,甚至,它們是對立的。法蘭克學派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最早提出“文化工業”概念,是持批判態度。同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則肯定文化產業,這是美學態度的根本性轉變。循此路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流程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的一系列活動! 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相繼提出發展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正如同文化產業依托的科技有兩面性,文化的產業化也有兩面性,如果方向、路徑正確,就能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方面、個性化的審美需求,消費者也會更加珍惜經過選擇和付費獲得的機會,審美更投入、更有獲得感。鄉創審美的積極作用,就是把鄉土資源在保護前提下開發為資產、資本,經過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審美接力,形成從生產到消費的傳遞新鏈條。市場和產業的大眾化、生活化特征,助推審美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社會化,促進創造與接受能力在普及基礎上同步提高。
二是鄉村旅游業。這是文化創意與旅游業的融合。旅游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在中外歷史上源遠流長。但是,旅游成為產業,也就是旅游業,在中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與文化產業具有同質、同構、同步的特征,表明了傳統審美活動在市場環境和產業化道路上另辟蹊徑。2018年政府機構改革,原文化部與原國家旅游局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體制融合的關鍵推手是文化和旅游的產業融合,文化和旅游生產力的變化要求管理體制也相應的變化,而審美創造是文化和旅游生產力的共有特征,需要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迄今為止,鄉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難解難分,二者互為表里,是鄉創審美的重要領域和實現方式。
三是文化創意與鄉村相關行業的融合。在鄉村,文化創意正在加快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特別是與農業融合,彰顯農產品的地方特色,增強其吸引力并形成品牌。此外,與鄉村其他產業,比如建筑業、制造業、消費品工業、體育業、康養業等融合,其中有些屬于現代產業,有些屬于傳統產業,都會因為文化創意的“點化”,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產品也有了新的價值。在今天這個以融合為特征的時代,眾多行業都顯示出融合發展的趨勢,而文化產業與旅游業又是其中最活躍、黏性最強的行業,所以,文化創意與相關行業相互融合,往往又表現為文化產業、旅游業與相關行業的融合,其中“農文旅”已經成為與城市“商文旅”并列的兩大融合現象。文化創意與相關行業的融合,文化賦能,實際上就是審美賦能,這種美感的產生,是文化元素與產業功能合成的藝術通感、跨界獲得的自由感、想象力和創造力涌動的氛圍感。
嶄露頭角的當代中國鄉創,將會帶來文化、文創、美學的一系列突破:——鄉創是“鄉土”的擴能。鄉土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希望田野。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徹底改變了在農耕社會傳承幾千年的鄉土文化走勢。城鎮化進程加快,鄉土文化也在加速流失。但所幸的是,對鄉土文化的保護意識也在覺醒。發揮文化創意的作用,通過發掘鄉土資源,與時代文化、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結合,開辟了文化傳承新途徑。利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開發,始終有來自學界的不同聲音,擔心商業化、市場化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形,這種聲音的積極意義在于,它使得今天在理論、政策乃至于實踐層面,逐步明晰了傳統方法傳承與創意式傳承的區別,并在兩種方法既聯系又區別的推進中,形成了今天鄉土文化傳承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鄉創是文創的下沉。鄉創實際上是文創下鄉。從國家《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看,文化創意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分類,但是,由于文化創意與相關行業的廣泛融合,其規模和體量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文化體育業、特色農業融合,就文件出發點而言,是要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所有能夠融合的行業融合——這是要用文創全面刷新中國經濟。藝術介入鄉村作為全球性潮流,中國只是其中一個支流。但是,中國作為一個農耕文明類型的代表性大國,已經形成了帶有鄉土氣息的傳統美學巨大磁場,進入這個場域的,是帶有鄉土基因的藝術家、建筑家、設計師、大學生以及企業家。與他們的創新創造相呼應的,是同樣帶有鄉土基因的中國社會,特別是消費者。——鄉創是美學的擴容。鄉村文化產業、鄉村旅游業以及文化創意與相關行業融合,以鄉土資源,包括文化以及與文化相聯系的山水生態和社會風情等,為接受者和消費者提供審美體驗,創造審美價值,通過感、情、意的方式感知、直觀對象,獲得愉悅和感悟,具有感染人、陶冶人的力量。鄉創與舞蹈、戲曲、繪畫等審美一樣,都能讓欣賞者獲得真、善、美的感受,讓消費者達到悅情、愉性、求知、暢神等目的。但是,鄉創美學又不同于其他美學。它以鄉土資源為根本,借助創意、科技和市場,或通過文化產業渠道走出去,或通過旅游平臺迎進來。作為文化與市場的共同產物,它需要體現消費需求導向、關注審美接受心理,實現美學傳達與經濟收益的統一。
鄉創美學以鄉土為根本,以科技和市場為依托,決定了它應該對接相關美學,特別是以下三種:
一是對接傳統美學。鄉創美學在中國美學史上別開生面,是一次社會化、現代化的美學運動。但是,它與傳承幾千年的中國自然美學、藝術美學和生活美學血脈相通,或許可以說,正是這些傳統美學,再加上鄉土情結,成為參與鄉創美學實踐的召喚力量,成為建立鄉創美學理論的智慧來源。這些傳統美學保存在古籍中,更深藏在中國人的血液中,因此,總能調動起城市的美學資源主動與鄉村資源銜接,促進文創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共情和共鳴。
二是對接技術美學。技術美學興起于工業化時代,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關注美學在物質生產和器物文化中的應用,衍生、統攝了工業美學、勞動美學、商品美學、建筑美學、設計美學等等。如今方興未艾的鄉創美學則出現于工業化狂飆突進后懷想鄉土的時代,它有對工業化乃至于信息化時代問題、危機的反思,乃至于反撥,但是,又與技術美學相互借鑒與呼應。事實上,鄉創的一個重要支點就是技術美學。當前需特別關注互聯網技術正在重塑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層面和環節,也正在深刻影響鄉創美學的創造與接受。
三是對接大眾美學。從世界來看,大眾美學與技術美學相互關聯,在市場化、產業化時代聯袂登上審美殿堂,技術美學關注創新創造的手段,大眾美學關注創新創造的主體。在中國,它還與民本、民生的理念結合在一起,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處于時時可審美、處處可審美、人人可審美的階段。目前出現的“小眾化”趨勢,則是大眾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重在深度、重在長尾效應的大眾化。
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故鄉,也是中國美學的搖籃,作為歷史上鄉村依賴型的國度,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理念、實踐,往往發生于鄉間,今天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也明顯帶有鄉野之風。當下鄉村,一方面是發展的洼地,一方面是文化的高地,是中華美學傳承的矚望之地!爸袊l創美學”的提出,尚待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承認,但鄉創美學實踐已經顯示了它的存在意義,需要以建構主義態度在實踐與理論上推進和積累,我們期待用中國鄉創美學回答鄉村的未來、中國文化的未來、中國式美學生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