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新聞網絡電視臺訊)初見黃蘇一,是在十九大后北京首次舉辦土肥技術項目與資本精準對接大會上,他作為創新技術項目路演代表,出現在大會之上。
一副黑框眼鏡,一身筆挺的西裝,削瘦的面龐,普通話里夾雜著濃濃的南方口音。第一印象是一個文弱的知識分子。
但是,當黃蘇一開口,筆者便深知此人的厲害。
身份不簡單:中科潤。ū本┺r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中國循環經濟專家。
經歷不簡單:15年前就開始研究農業廢棄物工業化處理,而且這一干就是15年,攻克了“生物好氧發酵將畜禽糞便轉化腐殖質無害化關鍵性瓶頸難題”,做出了一個世界領先、中國唯一。
下面,筆者帶您一同走進中科潤。ū本┺r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中國循環經濟專家,黃蘇一的世界。
黃蘇一,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我15年前就開始研究農業廢棄物的工業化處理。那時候,沒有配套政策,沒有資金支持,是正大集團的姚民仆副董事長給予了該課題的極大認同和資金支持,姚民仆副董事長給予這個課題的不僅僅是財力上的支持,更難得的是戰略高度理念上的支撐,這在當時尚屬曲高和寡偏門的農業廢棄物處理領域顯得異常的難能可貴。
我還要感謝農業部、環保部、住建部等部委的領導,是他們與我一起定方向,引導和幫助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和中科潤隆。當然,還有我們的團隊,他們一路的不離不棄,風雨無阻,沒用國家一分錢自籌資金,潛心研發成就今天。
作為農業廢棄物處理領域的一位資深專家,采訪的一開始沒有談這15年他的豐功偉績,沒有談他的創造與技術發明,而是一開口便向幾位在其事業艱難時,給予幫助和支持的貴人表示了真誠的感謝。這種懂得感恩的素養,筆者認為不能用簡單的情商來定義,這是一種基于良好修養基礎上的至高人生境界的家國情懷,這種境界支撐了他現在的成功。
黃蘇一:農業廢棄物的出路在工業化
黃蘇一表示,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業廢棄物接近50億噸,這么大體量需要用戰略性思維和工業化模式來解決,工業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保證無害化過程中質量、大產能、高效率、低成本,解決行業中短板。而其呈現的中科潤隆工業化處置成套裝備生產線做到了這一點。
什么是農業廢棄物?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被丟棄的有機類物質,通常我們所說的農業廢棄物主要指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據估算,目前我國每年產生畜禽糞污38億噸,綜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產生秸稈近9億噸,未利用的約2億噸。黃蘇一表示,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15年前我們就意識經濟發展與和諧環境友好重要性,因此我們走上了探究農業廢棄物處理的漫漫征程。
首先,我們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采用針對性微生物菌劑對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廢棄物進行了認真的降解分析,從年產生總量、物質特性、處理方式以及環境危害程度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研究,為日后工業化處理技術和設計成套裝備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對于當前的農業廢棄物處理,黃蘇一表示,由于體量太大,某個單一技術,某個設備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因此必須走農業廢棄物處理的無害化、工業化、智能化、資源化,循環經濟發展四化之路,才是從根上解決問題。才能實現對農業廢棄物處置保證無害化質量、大產能、高效率、低成本的處理方式。
筑起技術高地,凝聚全球最領先技術
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利國、利民、利企業、利子孫的大好事。黃蘇一表示,“工業化智能生物好氧發酵生產線”成套裝備技術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其中
1、為工業化、資源化處置。制定2個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的企業質量標準。
2、獲得15項與工業化、智能化匹配的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證書。尤為重要是2個生物好氧發酵轉化腐殖質工藝發明專利:
這標志著在該領域,已全面走向無害化、工業化、智能化、資源化,循環經濟發展四化之路。已經趕超了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據了解,中科潤隆自主研發的工業化智能生物好氧發酵生產線,運用微生物技術、工業裝備技術、信息化技術,將三者溶入工業化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擺脫了國外在該領域工業化成套技術裝備的長期壟斷和封鎖,并在工程電氣與自動化控制系統與德國西門子合作,采用工業4.0技術。廢氣凈化處理系統與中科院電工所合作,采用低溫等離子、高能離子技術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
生物質能源,是人類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農業廢棄物作為生物質能源中重要的一部分,有著非常重大戰略意義,處理好了將造福子孫,處理不好,將危害國民生活甚至生存。黃蘇一表示,中科潤隆自主研發的工業化智能生物好氧發酵生產線,為國家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找到了真正適合中國的農業廢棄物解決方案。
產業4.0,目前最先進最有效的固廢處理模式
解決“垃圾圍城”問題,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首先要站在戰略高度來思考問題,要有系統化思維,更要有產業4.0思維。
黃蘇一表示,產業1.0就是原始農耕時代,將家養禽畜糞便移至田間,培肥地力;產業2.0即是將糞便秸稈進行堆放,自然腐熟,用于作物生長和地力滋養;產業3.0就是當前很多中小有機肥企業在執行的模式,將秸稈、糞便、淤泥等進行技術化腐熟加工,制成有機肥進行銷售回田。而產業4.0是工業化、系統化、數字化體現,解決的是根上的問題,是如何實現50億噸農業有機固體廢棄物經無害化處置,進而做為生產有機肥主原料問題。
據了解,在農業廢棄物處理產業4.0方面,中科潤隆實現了兩大開創。
首先,開創性運用國家農業資源衛星,建立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走向資源化的行業監管。建立國家有機農業的電子商務結算中心,運用大數據指導區域有機農業發展,保障區域有機肥質量。
其次,開創性將先進“有機固體廢棄物”生物發酵裝備與“固廢處置過程測控信息管理系統”相結合,嵌入國家北斗星數字信息管理系統。
黃蘇一表示,兩大開創性技術舉措,實現了5大功能:
⑴ 全方位即時監控有機固體廢棄物收運貯狀態。
⑵ 為監督執法提供有力的證據保障。
⑶ 通過電子碼,對該套設備產生的最終產品有機肥納入有機農業統一標準、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指導、統一營銷的時實監管。
⑷ 運用云技術,提供網絡服務,可在數秒處理超量信息,實現超能的網絡服務。
⑸ 低成本實現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資源再利用的低碳循環經濟。
據悉,通過專業化、標準化、模塊化設計,中科潤隆已具備設計建造日處理量5-3000噸能力,做到制造、安裝、調試一體化交鑰匙工程。目前,已為正大集團設計建造了”日處理400噸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生產線”,運行和收益良好。
開放式合作,大格局鑄就大未來
采訪中,黃蘇一反復強調,國家已經出臺多項法規引導規;图s化處置廢棄物產業發展,同時,重點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工作,積極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工作。隨之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大量新建,這將帶動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投資及運營需求爆發,而此時正是進入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置環保產業的契機。
農業廢棄物處理的長效機制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農民參與的機制。黃蘇一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加入到處置有機固廢的戰斗陣列中來,希望尋得更多的認知理念相同的投資伙伴分享科技創新帶來產業革命成果,中科潤隆將秉承“全產業鏈受益”的原則,來取得與合作伙伴的共同發展。
解決好農業廢棄物,不僅是解決能源、資源再利用問題,更大的是解決了環境問題,是為當代人及子孫保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對于黃蘇一和他的中科潤隆來講,15年的潛心鉆研和持續完善,農業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技術與模式已臻成熟,接下來就是等待每一位有著家國情懷,有著未來眼光和戰略思維的合作伙伴的到來!我們希望與其攜手,共建共享有機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置,循環經濟產業規范發展。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有機農業、循環經濟,為祖國的藍天碧水,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