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孫若風(武漢大學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文化和旅游產科技教育司原司長)
(鳳凰新聞網絡電視臺訊)在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中發展文旅產業,當然不排除做大項目,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用“三針”:插針、扎針、繡針。它在當今中國的巨型屏風上,納入生活和理想的絲線,在方寸之間盛放山水天地,用沖沙細浪形成歷史視野中的波瀾壯闊——這將是文旅發展的深化,是有關城鄉故事的新敘事方式。第一針:插針,即所謂見縫插針。文旅產業固然需要大的空間施展身手,大開大闔,大刀闊斧,大手筆,大制作,但是,這樣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文旅產業是現代產業后起之秀,異軍突起是近些年的事,很多城鄉規劃并沒有為它預留位置。這是如今發展文旅產業的客觀條件限制,解決用地問題,仍是需要突破的政策瓶頸。但換個角度看,做文旅產業,大有大的好處,也有大的難處。中小微企業為主體,仍然文旅行業基本特征,利用零零碎碎、邊邊角角的地方做項目,也是這個行業的拿手好戲。即便是大型文旅企業,特別是平臺類企業,主要也是依托聚沙成堆的城鄉空間和市場力量。因此,采取柔軟的身段、靈活的技巧、四兩撥千斤的力道,把項目鍥入進去,納須彌于芥子,藏日月于壺中,化有限為無限,這是現實選擇,也是智慧選擇。第二針:扎針,即所謂針灸。在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中做文旅產業,面對的往往是沉睡的文化資源,需要找準位置,拿捏方法,把它們激活。有鄉村創客說:“先把地方特色激活,變成資源,再進而變成資產!笨芍^經驗之談。要有發現城鄉文化資源價值的慧眼,特別關注能夠反應當地歷史和特色的文化,關注能夠承載那片土地發展肌理的文化,將它們轉化為適應今天消費者的文旅產品和服務。疏通經絡,打通任督二脈,是針灸的優勢,也是文旅產業的優勢。文旅產業是社會窗口行業,給點陽光就燦爛,具有滲透、覆蓋的特征,在文化自信已經成為社會集體意識的背景下,特別是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帶來新的供需環境下,文化與各類產業,包括實體經濟和服務經濟的融合趨勢明顯增強,在相互賦能、相互借力中,不僅能促進文旅產業與這些產業之間的融合,而且能成為各個相關產業之間聯系、合作的媒介。第三針:繡針,即繡花功夫。住建部不久前發布的《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采用“繡花”功夫,對舊廠區、舊商業區、舊居住區等進行修補、織補式更新。筆者認為,在穿針引線中,一是針要細。粗針大線,只會毀了老的城鄉面目,傷及它們的文化肌理。要有耐心和定力,小心翼翼地呵護這里的文化資源,不動用造成不可逆影響甚至是破壞的任何“手術”。二是針要巧。要有飛針走線的好技能,就必須遵循文旅規律和方法,得心應手地調動各種手段,包括科技、金融等手段,還要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三是針要活。既然是“繡花”,就要有好的創意和表現手法,精思巧構,畫龍點睛。要發揮文旅的審美長項,精準把握文旅消費特征和趨勢,特別是把握當地文旅市場的需求,實現特色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時尚文化、流行文化的有效對接。這“三針”應根據各地條件,因地制宜,因勢施針。歸納起來,主要方式是——聚焦式。城市更新、鄉村振興中可利用的片區、單體建筑乃至于單間,要把文旅內容裝進去。首先可考慮安排公共文化服務,比如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文化室,以及用于其他文化活動、培訓等等。各地圖書館正在往社區拓展城市書房(尚不知有沒有“鄉村書房”)等新型服務方式,把種種公共文化服務嵌入城鄉居民生活空間。城鄉居民公共文化服務過去欠帳多,尤其是鄉村,而居民的文化需求在增長,騰退出的空間用于這類以便民利民為宗旨、具有公益性開放性特征的文化服務,“性價比”是最高的。還可以把目前普遍生存困難但大眾喜歡的實體書店納入支持范圍。在這樣的地方發展文創產業也是很好選擇,文創的特點就是不僅自身產生效益,還能產生輻射作用,優化生產生活空間。一個時期以來,全國眾多地方在利用舊廠房建設文創園區方面有成功實踐。而文創園區的新一輪轉型升級,也是山雨欲來。要千方百計增強其吸引力,強化品牌意識,做到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散點式。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中騰挪出來的空間,應根據情況布置文旅內容,既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采取網格化聯動運作;既可以由小微企業獨立承擔,也可以由中型乃至于大型企業發揮平臺大、資源多、抗風險能力強的優勢,統一規劃和利用。這些年發展文創園的經驗表明,太小規模的廠區、廠房做文創園區困難較大,以至于有專家呼吁避免園區因“小而散”帶來一系列問題,提出要防止園區一哄而上。筆者認為,這類“小而散”的空間,可以用于做文創,甚至只適用于做文創,應該用創新的思路去解決存在的問題,而不是棄之不用,比如,探索由實力較強的文旅企業統籌運作這類空間,如果涉及的產權所有方或相關利益方較多,各地相關主管部門應發揮牽線搭橋作用,積極促成相關合作,并提供有效的服務。融合式。在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中,把單獨的或聯片的文化項目嵌入進去,當然很好。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整體上把城鄉空間當作“可居可業可游”的場景來運作。理論上,老城區、鄉村,各有歷史累積,也各有文化特色,因此具備了旅游開發的資源,把老城游、鄉村游、周邊游、研學游、親子游等旅游業態植入進去,在當地已有的或將做的其他業態的基礎上做加法,與這些業態相互賦能、相互帶動。其實,在上述聚焦式、散點式方法的基礎上,實施融入式,效果會更好——畢竟是有了小小的根據地,有了打進去了楔子,有了發酵的菌株。以“小”為特征的“三針”,區別于大折大建、大轟大嗡、大興土木。一個時期以來,有些通過大投入建成的大體量仿古建筑,里面擺滿了這個“玉”,那個“木”,都是名貴之物,可以說令人震撼,也可以說觸目驚心。如此重視文化,后人會不會認為我們這代人太愚蠢了?這些所謂“傳統文化建筑”,使用率極低,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日,不管資金來自政府還是社會,都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不只如此,還形成了不好的文化導向,它不符合中華民族節儉戒奢的傳統,不符號基本國情,沒有看清當今中國的主流仍然是崇真尚樸。這種土豪式做法,是資本驅動下的任性妄為,品位很差,趣味很低,吃相難看,它不是愛傳統文化,而是毀傳統文化。建設現代風格的文化設施,也要考慮我們中國人的審美心理。誠然,目前城市建筑普遍需要在創意設計上下功夫,鼓勵創新。迄今出現的很多借鑒西方建筑風格的作品,不乏成功之作,豐富了我們的建筑文化,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中國文化開放包容的氛圍。但是,一些建筑刻意與中國傳統文化與生態理念叫板,超大超高,炫富顯貴,媚俗浮夸,甚至違反建筑的基本邏輯和審美規律,以致有網友說“氣到令人暈厥”,這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社會建筑歸屬各個方面,但在建筑文化上,文化設施建設要帶個好頭。城鄉文旅采用以“小”為特征的“三針”,實際上反應了今天中國文化新的取向,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即文化工作重在日;、生活化、大眾化。在文化生活逐步豐富之后,“文化大餐”、“文化饕餮盛宴”今天還有、將來也會有,但是,其吸引力顯然已經大不如前!按蟛汀笔丘囸~時代的偶然享受。近年來,春節的年味,由重吃轉向重文化活動,再轉向更多是重一種儀式感,希望年味像從前一樣,恐怕只是一廂情愿。當然,正如同吃在春節不像過去重要,家家戶戶仍然要做隆重些,相關部門也應該把春節期間文化活動做熱鬧些,不過,從今往后,會把更多精力轉向平時,轉向家常便飯式的文旅生活。從本質上說,城鄉文化用“三針”,就是文化工作進一步下沉,面向基層,面向生活,面向群眾。為文化找位置,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并且隨形就賦,筆隨意轉。在方法上,如同輕騎兵,以小搏大,以少勝多;又如滿天星斗,照亮生活每個角落。這是文化工作的返樸歸真,回歸大地,也回歸踏實和樸實,是用平實的方法向平實的百姓發出邀請,進入他們心中的柔軟一隅。人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旅游就在哪里,文化旅游地圖將不只是幾個地標式的建筑或著名景區,而是蜂巢般的文化、旅游布局,文化和旅游成為時時可享的生活,文化創造的靈感和幸福也俯拾即是。豆子都有一棵發芽的心,城鄉處處細末空間都可能是文旅生長的微環境,而中國百姓人人可以成為享有與創造的文旅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