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新聞網絡電視臺訊 )鄉創,是將鄉土資源通過文化創意、科技提升、市場運作轉化為產品的創業活動。它對鄉村振興和文化發展的作用表現為,將經濟實用與審美價值結合在一起,雙向拓展產品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在實用中實現超越,在超越中賦能實用。
約翰.霍金斯最早從發展文化產業的角度提出“創意經濟”,并且認為它經過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中國的實踐看,近三十年來,文化創意激活了塵封的文化資源,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推手。它第一波是催生了文化產業,第二波是與相關產業融合,第三波是以鄉創為表征的重塑全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從而一波波拓展了文化空間,產生由近及遠的漣漪效應,在文化領域的內外部、在城鄉之間,形成了文化發展新的戰略縱深和回旋空間,也激發了文化的主體活力和內生動力。依托文化創意的滲透力、覆蓋力和開放性,擅長太極身法的中國文化,見山樂山,遇水樂水,既以萬物為融合對象,又以萬物為發展載體,顯示出經天緯地的力量,并構建起新的話語體系和審美意識。借助文化創意,文化在產業化、規;陌l展進程中,能保持無法復制的原創性和個性化,這種新的文化經營和審美創造,消除了關于文化與市場、文化與消費關系的疑慮,包括來自人文知識分子的質疑和社會上的誤解,促進了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的結構性變化,并越來越深刻地作用于大眾生活。
今天的中國鄉創美學,集中呈現了當今文創的基本特征。如果我們把中國美學精神理解為鄉創美學的核心,而且這種美學精神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以“人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為尺度,以關注民生為情懷,那么,在今日鄉創中,中國美學精神與生產生活、文化創意、科技支撐,大致對應于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中的“道與器”、“道與術”、“道與技”。
首先,鄉土資源通過市場運作實現審美與生產生活融合,中國美學精神是“道”,生產生活是“器”。
審美融入生產生活,是從利用文化的實用功能與商品屬性開始的,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用骨管、石刻藝術品豐富生活并于交換。古代印刷業、娛樂業,更是今天發展文化產業的先聲。但是,規;奈幕a業,只有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才能有條件深入大眾之中,進而向相關產業和更廣泛的經濟社會生活領域拓展。以工業經濟為代表的現代經濟的興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市場,由此孕育出文化產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后實現自覺,并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節奏推進,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動力,審美也發生變化——糾正封建社會對商品經濟的偏見,特別是對娛樂業的偏見,改變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思維慣性,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文化和審美標準。
在審美上,關于文化商品屬性和市場功能的認識變化,首先發生在城市,這是由于城市是現代產業和市場的重鎮。歷史上城市就具有市場、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天然優勢,是城鄉市場的樞紐。歷史上中國城鄉文化觀念是相互依存的,只是進入近代才拉大距離,甚至在一個時期里表現為文化理念、審美意識的矛盾和對峙。當代文化產業起步時就把鄉村納入了視野,但由于市場條件等方面限制,近年來才真正發力。一個國家文化產業走上正軌的標志,是發展本土文化產業,開發鄉土資源形成的特色文化產業,逐步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壓艙石和審美校準器。
第二,鄉土資源通過文化創意實現審美與生產生活融合,中國美學精神是“道”,文化創意是“術”。
藝術與物質、審美與實用,美學上一般認為它們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排斥。其實,人類從來就有將生活藝術化的傾向,中國美學特征之一,是生活美學。先秦時期就有以墨子為代表的功利為善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反對惟言心性、空談義理,主張兼顧審美與實用,推崇知行合一。當人的溫飽、安全等基本需求沒有得到保障,藝術想象受到限制,審美空間受到擠壓。一旦這些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文化地位提升,大眾認識世界和生活態度就開始發生改變,更多用審美眼光,審視世界,用審美的態度裝點人生。這樣的大眾心理需求,是文創在這個時代蔚為大觀的基礎。以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標志,審美要素融入生產生活,在全社會層面由自發轉變為自覺,極大拓展了審美創造的領域。
在歷代文人歌詠中,鄉村往往就是詩意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大IP,鄉村縷縷炊煙是中國生活美學薪火相承的象征。這正是今天鄉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最需要的歷史基礎和現實場景。在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中,鄉村的“農文旅”成為與城市”商文旅”并駕齊驅的兩大現象。文化產業、旅游業除了與特色農業融合,還與鄉村其他產業融合,相互賦能。鄉村從來就是創新創意的土壤,為想象的自由生長、創意的充分發揮提供了條件。
第三,鄉土資源通過科技支撐實現審美與生產生活融合,中國美學精神是“道”,科技支撐是“技”。
科技提升是促進審美演進的動力,歷來是美學理論的關注點?萍荚诓煌膶徝阑顒又杏胁煌瑱嘀,文學創作與舞臺表演對于科技的需求就完全不同,必須處理好它與其他審美要素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科技主要是審美呈現的輔助手段,是表達內容的工具,要服務內容的需要,不能反客為主。這也是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以及與相關行業融合中要遵循的規律,只是,在發展這些產業時要綜合處理藝術、產業等多方面關系,特別是與生產生活的實際功用結合,涉及更多方面的科技支撐。
鄉創正是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特色旅游以及與相關行業融合的主戰場?萍嫉陌l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給鄉村帶來新的機遇。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新的城鄉互動,新農人進入鄉村,為科技提升營造了前所未有的氛圍,創造了利用科技實現審美意圖、完成審美過程的條件。近年來的鄉村文化產業和旅游業以及與相關產業融合初顯成效,很大程度是拜科技之所賜,隨著鄉村基礎條件的改善和科技支撐力的加強,將進一步彰顯這種作用。
如果進一步梳理還會發現,在文化產業發展的短短的二三十年里,雖然上述基本特征沒有變,但經歷了三個階段性的深化:最初認識到文化的商品屬性,顯然是文化行業要搭經濟的車尋找發展機會,經濟為主、審美為輔,在這個階段,文化創意只是《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一個很小類別并不為人關注,盡管當時有部分城市將文化產業稱為文化創意產業或創意文化產業,并不表明在認識上更重視文化權重;進入第二個階段,文化創意突破文化產業,向其他行業融合,審美由附庸蔚為大國,在產品中比重不一定大,但起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現在是第三階段,在增強文化自信、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美麗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等社會背景下,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助推下,人人可審美、處處可審美、時時可審美正在演變為時代趨勢,文化地位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成為產品的靈魂,審美也成為召喚相關行業融合發展的大旗。在這樣的演進過程中,鄉創既是其動力,也是其結果。
正確把握鄉創美學的基本特征,需要繼續糾正以下三種誤解:
首先,對文化藝術活動的誤解。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由對文化藝術活動的偏見延伸到對鄉創的偏見,認為是花架子,搞形式主義,他們既沒有看到文化藝術的作用,更沒有看到鄉創產業的作用。當然,要注意杜絕長期以來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正是形式主義敗壞了文化藝術的形象。另一種傾向是對產業規律沒有認識。文創既然是產業,就應遵循產業規律,對接市場。體現需求導向,固然不能盲目迎合市場,但終歸是要在市場立足、接受市場檢驗。
第二,對審美與實用融合的誤解。“買櫝還珠”、“葉公好龍”作為成語有固定的諷刺意義,但換個角度就可看出藝術與包裝結合、藝術與建筑結合產生的吸引力。實際上,今天的文創,很多就是在包裝上下功夫,在建筑形式上精思朽構。這種融合如何把握好相互關系、各自分寸,需要加強研究和引導。
第三,對“原汁原味”的誤解。鄉創當然要保留鄉土原貌,但不要與創意、科技對立起來。千百年來鄉村都在變化,“變異性”是民族民間藝術的特征之一,社會生活在變,民間藝術家、手藝人的創意和技術手段也在變。重要的是不能失去鄉村的本質特征,如果有變化,也應是有序的“基因流轉”,而不是失去基因。今天的鄉創,要發揮有專長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的作用,但村民或其他熟悉鄉村的新農人掌握了創意方法,也會有一招制勝的奇思妙想?萍际青l創的標配,相關部門要通過政策、項目和市場機制給予支持,新老農人也要主動學會新技術。
鄉創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產業類型,也是一種審美態度與方法,是今天我們中國人詩意棲居的路徑。鄉創在中國美學精神引領下重塑鄉村生產生活,或許還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