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佛峪溝
。P凰消息網胡繼賽訊)在濟南近郊綿延疊翠的群山之中,有一條幽深且神奇的峽谷,長年澗溪潺湲,云蒸霞蔚,因山中藏有古寺,所以,人們稱其為“佛峪溝”。
每年盛秋時節,出于對佛峪溝的鐘情迷戀,我總會約幾知心好友,帶上登山必備,適時而至。因為,在這里能深切的體會到峽谷流韻的清越之感。山川怪石,蒸騰多姿,不時給人帶來驚艷之美,尤其是那萬般璀璨的紅黃交錯,確實令人嘆為觀止。而今年的秋天,我卻錯過了最好的踏秋時機,想來真是遺憾,但我還是期望明年能夠一睹為快。
今日小雪,提筆立意這篇文字之前,我們已于三日前有幸飽覽了立冬之后的佛峪溝。此時的佛峪溝,盡管沒有了盛秋之下的楓葉流丹和夕陽艷照的層林盡染,但在這層巒疊嶂的松崗之間,我們隱約還能看到“秋色尚且闌珊”的光影交融之美,竟然還是那般的璀璨斑斕,熠熠生輝。
我們與其他游客一樣,說著笑著,身閑自在的穿行于峽谷巖道之上,無比開心,無比愜意。
佛峪溝之所以迷人,絕不僅僅是峰高澗深,蒼茂雄奇的美景。因為,這里具有著“奇峽天下幽“的驚人魅力。峽谷兩側危巖聳立、奇峰對峙,群巒之間開闊而寬敞,若天斧神工般之造境,幾盡恢宏,置身其中,瞬間令人豁然開朗。于是乎,我們自南而北隨潺湲溪水一路而下,所經之處,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峽谷兩岸綠帛綿亙,層巒疊嶂,巔峰峭壁,高聳入云,幽險之韻若人間幻境。中曲有石橋橫跨,溪水從橋底流過,嘩嘩作響。頓時間,您可閉上眼,用心聆聽這悅耳的天籟之音,還有婉轉的鳥鳴聲在澗谷之間回旋蕩漾,若再有隨興的山歌相合,那該又是一個怎樣的“境緣”呢?
在這清榮峻茂的深谷之中,絕巘處多生蒼松怪柏,隱深處可見懸泉流瀑。佛峪勝地在四季的變換中不時吐納出天真地秀,流溢出無盡意蘊。
這個初冬的佛峪溝,從驚訝到驚喜,我的心經歷了多重考驗,如同“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般的如夢初醒。難道這就是“宇宙洪荒的蠻古奇盾”嗎!再看這山,雖已脫掉了繽紛外衣,但奇石嶙峋之體的全然呈現,不也正是四時應有本來面目嗎!《文賦》中又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是自然規律,更是萬物應有的天相。再入深境,奇幽奇幻之景,越發厚重,越感崔嵬。遠眺起伏含黛,近觀危巖突兀,處處風姿,若隱若現,頗有道家仙境之感。
游畢西溝,我們又輾轉來到了素有“小龍門石窟”之稱的“佛峪勝景”。用當地百姓的一句話說:這里才是真正的“佛峪溝”。
通往這個溝壑的山路崎嶇蜿蜒,深邃而幽冥,而且荊棘遍地,雜草叢生,凡入此景者皆言怪異難奈。其實,我是第二次來這谷底了,好多年以前來時,那才叫個“鬼異之地”。因當時是踏雪而至,記得只為看看谷底的那眼“壺嘴泉”,但其印象平平,更無多少有價值的收獲。
這次則大不相同,我們是專為“尋幽探秘”而來。
盡管是入冬時候,然來此游玩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在幾近稀疏的人群中,我無意間形若過耳的聆聽到大多數人是慕名而來。穿越幽深蒼翠的松林,經崎嶇險峭的林崗,即是峽谷第一景的“壺嘴泉”。此泉名不見經傳,然近年已廣被宣傳,亦頗受關注。過壺嘴泉,入主景觀“佛峪勝境”所在處,此牌坊立于谷澗之上,橋頭之陽,屬“坎”位。此牌坊為木制彩繪,飛檐兩級,四柱三洞,紫紅底描金字雕刻,據傳為清代所立,然不知誰氏所書,但整體結構做工精巧,四字以行楷為之,頗具端雅之風。
牌坊正北巖崖之上就是我們要探秘的千年古剎“般若寺”舊址。此處奇峰林立,殘崖斷壁間盡顯鐘靈毓秀。立“般若寺”環顧四周,近可窺松柏倚岸挺拔,古藤倒懸絕壁,遠可眺傲然屹立的群峰輝映,回旋之間,滿目雄奇險幽的景象。在這寺的正門迎面處,有兩棵不知其名的古樹,樹體中段多枝處依然是綠葉蔥蘢,生機盎然,頗有“老樹逢春”的無盡歡喜之相。這于萬木盡凋的峽谷景況相比,簡直是一種奇異的驚艷之美。
再看“般若寺”的摩崖石刻,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尊”幾乎布滿整個百米巖壁,雖數遭殘破,但形象氣質莊嚴可見,觀之慕之,依舊栩栩如生。其中有石刻為證的一尊“佛像”是“大唐乾元二年”所造。據傳,此處乃佛教圣地,此寺建于隋,盛于唐。舊時亦有達官貴人作以此為別墅行館,供其歸隱漸修之用,所以,這里亦有“佛峪夏清”之譽。元·趙孟頫曾在《禱雨龍洞山》詩中贊嘆到:“絕壁千馀仞,上有凌云木!R橋濯清飔,汲井漱寒玉”。說的就是這個地方。
摩崖石刻中不乏有歷代名人雅士,高僧大德的題詞跋記碑刻。其中有《隋朝造像題記》、《唐代阿彌陀佛題記》等。
現將較為清晣的幾塊碑刻銘文釋解如下:
“《云殿泉廚》,上款:光緒六年十一月,下款:子和張玢書。張玢,濟南人,生平不詳,與兄張珂在佛峪均有題刻。光緒六年為1880年!保ㄇ濉稓v城縣志》載般若寺:“泉出廚間,云生殿內,尤為勝絕”)。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落款題記:“此三峰真人語也,凝神之后繼以調息,調息之后繼以凝神,元要大旨盡在是矣。光緒癸卯夏,冶山居士記于佛峪!保ㄈ,指明代道教武當派祖師張三。冶山居士,指安徽合肥人張士珩(1857—1917年),字楚寶,李鴻章的外甥,1903年曾在濟南主持山東學務處)。
此題語是道教練功要訣,張三豐《道言淺近》云:“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得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于虛者,此也。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保ㄕ笮强迹
寺中有一泉,名“露華泉”。泉旁石壁勒有篆書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亦稱“乳肖泉”。此泉從巖壁溢涌而出,很是壯觀。又因泉水清澈,常有人取之為飲。這也就應驗了一個事情,凡臨山而立寺者,必先近其水,無其水者,必先擇其泉也。
出般若寺一直前行,右可登“聽瀑亭”,此亭為近些年所修筑,從其登亭石階所證,該亭舊址處應為唐時所筑。立亭之上,四面通透,此處當為“佛峪勝境“之軸心無疑。放眼萬壑群峰,怎一個“勝境”了得。
然后就是這景中之景的“浴佛池”了。此池四面環山,左右縱深約百米有余,正前為“峭崖飛瀑”,一瀉千尺注入池塘,瞬間千萬明珠噴溢四漸,好個壯觀!吧窖诟≡,水籠流煙”,在群山四抱且又嫵媚秀麗的深溝峽谷之間,竟然有如此壯美之景,著實令人驚心動魄。
回返途中,感慨萬千。此次登山探幽的經歷,雖是故地重游,但無形中也是感悟人生和放松身心的一次釋懷之旅。
“是真高敞處,別有大乾坤”,這是人生曠達之境。且歌,且行,且珍惜,每一次經歷都是對智慧的碰撞,更是對心靈的放飛。山有多高,路有多險,只有堅強勇毅,才能風光無限。即眺遠山之綿延,又逐夸父之勇志。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