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消息網訊)一個陜北人,為了收藏他四處奔波;一位47歲的中年人,為了信仰他28年志向不改,只為紅色收藏;一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不為賺錢升值,只為啟迪后人銘記歷史,珍藏一份關于民族希望的溫暖記憶。徐海航一個其貌不揚的民間收藏家,是靖邊縣紅色革命陜甘寧邊區藏品第一人。
今年47歲的徐海航,是土生土長的一個農家子弟,過去因家里貧窮沒上過一天學,斗大的字不識一個。19歲時他毅然走出家門,只身一人去內蒙闖蕩,起初,靠蹬三輪收破爛、賣菜維持生計,經過幾年的小本生意,他逐漸有了一些積蓄,于是他和妻子開了一家蔬菜批發門市,生意做的紅紅火火。有了一定的積蓄后,他開始想著完成兒時的夢想-----對陜甘寧文化的研究,于是就從收藏開始。
談起收藏,離不開走南闖北收破爛的那些日子,他告訴我們,看到別人把這些藏品當廢品賣掉,他甚是心痛,想著干脆自己收藏,于是就走上了一條紅色收藏之路!由于他自幼喜好收藏,特別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熱愛,因此他便開始走村串戶收集毛主席像章,日積月累將各種材質、造型的主席像章收集起來。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在二十多年的收藏人生中,徐海航近乎癡迷。為了收藏,他的足跡踏便陜北的山山峁峁和祖國的大江南北,至今,徐海航不僅傾其所有積蓄,而且還外欠上百萬元債務!由于資金缺乏,在他妻子的支持下,將自己的小車賣掉繼續用來收藏。如今,居住在城里的人,設法都要買下自己的房子,而他卻舍不得買房子,把上百萬元錢全部投資搞收藏,這些寶貝物品搬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平日一家人省吃儉用,硬是在舌尖上摳,穿衣不講究。將平時生活中節約下的錢,用來購買他理想心愛的文化藏品。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紅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徐海航決定拿出自己的藏品建造一座紅色展覽館。說干就干,經過前期規劃和設計,2012年,他終于租了三層樓房用來辦展覽館,年房租10多萬元,將他十多年來費盡心血收集來的文化藏品全部展現出來,并且將分類裝裱的畫像、資料等懸掛上墻,紅色書籍、報紙以及武器模型等整齊擺放……供人們參觀學習,而他卻遺憾的說道,還有許多圖片和資料,因為沒有場地沒能展示出來……
走進海航紅色文化藏品展覽館,映入眼簾的是站立在館中央的那兩米多高的毛澤東塑像,仿佛向參觀者微笑著招手致意。整個展館有半身、站、坐身態各異的毛主席瓷塑像、畫像、絲織、刺繡、搪瓷,以及大小不一的主席銀、銅、鋁、玻璃、塑料像章舉不勝舉,使人目不暇接。展館最為突出的是,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的有關生活紀念物品500余件,珍貴資料照片3000多張,以及五、六十年代的糧票、布票、棉花票、購物劵,報紙、畫報、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有各個時期的郵票、錢幣、有效證件、通告、賬單等;還藏有紀念章、軍功章200多枚,瓷器200余件。主席瓷像100多尊,像章上萬枚?梢哉f徐海航的展館是一家收藏數量多、品類較為齊全的民辦展覽館。如此上萬件紅色文化藏品,無不飽含著徐海航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無限敬仰和一往深情,凝聚著他多年的艱辛和傳奇的人生。
然而幾年時間下來他負債60多萬元。由于實在無法承擔展館的費用,只得被迫關館,搬進了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在這一間小屋子里,要展示上萬件藏品,談何容易?眼下,他再無經濟能力投資租賃寬敞的房屋?吹剿患4口生活過得挺緊巴,有人建議把藏品適當的出售一些,以解燃眉之急,但他的回答是: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舍不得出售這些藏品。
為了搞收藏,徐海航沒少吃苦,經常風餐露宿不說,身無分文時甚至討過飯。用別人的話說他就是個“瘋子”,弄這些收藏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換回了滿屋子的舊照片、“爛”畫冊、“破”報紙……一貧如洗的他連給孩子交學費的錢都拿不出來,妻子最終帶著女兒去銀川打工賺錢養家糊口,徐海航自己一個人守著藏館過著像“光棍兒”一樣的生活?墒,所有的苦和難都無法改變徐海航的的初衷。
由最初的喜歡變成了今天的責任,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藏品的不斷積累和逐漸豐富,徐海航成了“紅色富翁”,在經濟上卻常常是“負翁”。由于平日大筆的資金用于收藏,他常常囊中羞澀,有時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仍然不舍得將藏品賣掉!
他希望自己的收藏也能感染下一代,從小熱愛共產黨,熱愛毛主席,永遠銘記這段歷史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這位普通的農民,他沒有讀過書,也不不會講豪言壯語,但為了一個紅色夢想,20多年傾注了全部心血,積累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書寫了一部動人的紅色傳奇。這一份執著,令人動容。雖然現在徐海航創辦的家庭紅色展覽館很小,相信經過他的不懈努力,這座紅色展覽館必將成為人們了解歷史、振奮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
說起今后的打算,徐海航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們,雖然夢想算是初步實現,可收藏這條路還很長,繼續努力奮斗吧……